几则忘恩负义的故事
故事1:一个喝父母血的人 农民陈帮顺有三个儿子,只有大儿子陈小良考上了大学。为了供小良完成学业,年近50的陈帮顺和体弱的老伴不得不卖血换钱,连续4年,卖出的血量能装满两个汽油桶。然而,明知父母艰辛的陈小良自从读大学后4年都没回家,整日沉迷于网吧,荒废了学业,直到被学校退学。 这个事情被中央电视台播出,在节目现场当陈帮顺含泪呼唤儿子时,观众无不为之动容,而作为当事人的小良竟然对事后千辛万苦找到他的央视记者说:“我爸在电视台这么说我,他有病,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。”
故事2:一个寄生虫 有这样一个学生,已经18岁了。他在家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,从不帮妈妈干一点活儿。今天挑剔家里的电视太小,非让父母换个大尺寸的,明天又怨父母没给她吃好的。在学校里从来不好好学习,时常不到食堂吃饭,而是到小店买零食吃,回家回校动不动就坐出租车。然而她的家却很穷,父母亲天天操劳着地里和家里的活,都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衰老。他的16岁的妹妹,为了让哥哥读书,为了替父母分忧,辍学外出打工,把挣来的钱全部寄回家。
故事3:三个忘恩负义的大学生 东北有一位孤寡老人,用自己三百多元的退休金和每天早出晚归拾垃圾赚来的钱,同时资助三个生活困难的大学生,每人每月50元。在他们求学的几年中,最多的一位共获得老人2100元资助,最少的一位也有1650元。然而这三个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,竟然没有写过一封信,更不用说去看望这位孤寡老人了。
故事4:是什么刺痛了父亲的心 父亲小心翼翼的启开那粘得牢而又牢的信封,用昏黄的眼睛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讯息。儿子每次来信,都要问一下二老的身体,都要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,要还汇报一下关于生活费的账目……每次看到最后,痛苦的自责便深深地淹没了父亲先前涌起的宽慰的心——又没及时给儿子寄生活费。于是,虽忙了一天,还没来得及吃上饭,便又往衣兜里塞两个凉窝头就出门四处求借去了。因为家里生活困难,父亲早已习惯了求借的滋味,他想,只要儿子在那边学习好,他再苦再累也要拼条命让儿子放心读书。夜深了,门“吱”地响了一声,是父亲借钱回来了,母亲赶紧起身,急问:“借到了吗?”父亲轻轻地点了点头,重重地坐到椅子上,母亲走到里屋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信纸和一支5厘米左右的铅笔放到桌子上:“你来写吧,改明儿早就给它寄……”“嗯”。父亲展开信纸,几滴浑浊老泪洒落在纸上,洒开来,细化成儿子中榜后的笑脸。放下沉重的笔,鸡已叫了3遍,躺在床上,父母却依旧无法入睡,他们仔细盘算着将寄的数目。突然,似乎有了重大的决定,父亲一骨碌坐了起来,推着身边迷糊的母亲,“还是送吧,省点儿寄费。”走了五六十里的路,带着一路风尘,满脸疲惫的父亲到达学校之后,他没有见到儿子,他看到的是布告栏上因通宵未归而被点名批评的名单,那熟悉的名字像一把利剑刺得他胸口生疼……
故事5:丧尽天良的表弟 方华家住武义县五宅镇谢坑村,父母都是残疾人。为了不让方华辍学,母亲靠乞讨供儿子上学读书。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境遇中,方华立志勤奋好学,决心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亲。2004年,方华以高分考取了浙江科技学院。为了帮助方华完成学业,武义县领导在8月9日亲自给方华送来了3000元特困助学金。想不到的是,这3000元钱竟然被表弟偷走了。 表弟刘某初中一年级还没有读完就弃学,整天与一帮“小混混”在一起,游手好闲到处惹事,一直没有固定的职业。看到表兄方华的3000元钱眼红得很,不想想这钱是表兄上大学的唯一依托,竟然丧尽天良地打起了注意。 8月11日,刘某见方华陪母亲到王宅镇医院看病,就溜进方华的家中,撬开锁得坚实的小铁箱子,把3000元钱一点不剩地偷走了。到了武义县城,刘某俨然成了一个暴发户,把六七个小混混叫到一起,每人发了100元到150元不等的“活动费”。当晚他们乘坐出租车到了永康,先是大吃一顿,接着在市区游玩了一圈。三天内,刘某等人在歌厅、宾馆、美容院等场所大肆挥霍,到被抓获时,口袋里仅剩下400元钱。 三天后,刘某终于被抓捕,以盗窃罪判刑进了牢房。除了赔偿损失外,并处罚金1800元。 * 中国司法网 法务传媒 * |
(责任编辑:本栏编审3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