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政法大学聘请邓亚萍去做兼职教授,捅了马蜂窝。一个学生发质疑,两个教授在反对,外面还有一大堆人在批判。 其实,法大给邓亚萍颁聘书,就在体育馆,场上站着球员,要聘她做什么,应该明确了。但学校还是赶紧来解释:聘请邓亚萍当兼职教授程序正常,其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。说得很明白了吧,但仍然没有让“乒乓球员教法律”的讥笑消声。 中国的大学里,社会名流当教授,本非个别,官员去当的有之,演员去当的有之,没见什么动静,一个个顺顺当当的,也没谁正气堂堂地吼一声。邓亚萍去当个教授,还只是兼职的,就闹得像要沸反盈天了,什么讲究? 大学里有学问人品都好的教授,但也不乏滥竽充数之辈,熬到年头、写些不着四六的文章就成为教授的比比皆是,有的还是人品低下的“叫兽”,还有专为权贵站台的“砖家”。这也没见舆论不共戴天,没见学生揭竿叫阵,没见哪个教授站出来说“羞与为伍”。邓亚萍一出,就“突然正义”了,岂不怪哉。 邓亚萍在运动领域达到的水平有目共睹,仅此做个兼职教授就足够了。清华学士、诺丁汉大学硕士、剑桥博士,邓亚萍有学历。她还在国际奥委会专门委员会任职。当个体育兼职教授,她对法大体育水平和体育文化能做的贡献,未必就比别的兼职或专职教授小。若说法大不需要体育水平和体育文化,那清华岂不该把马约翰从校史里剔出? 有人说,邓亚萍可以教乒乓球,但法大需要高水平乒乓球队吗?这就是横扯,国内外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多了去了。还有人说,邓亚萍可以教乒乓球,为何不聘为教练而要聘为兼职教授?这也是似是而非。邓亚萍任球队教练,提高其成绩,很好,同时做体育教授,研究体育理论或传播体育文化,也不是染指不得。 邓亚萍担任法大兼职体育教授,俨然成了关乎学术尊严和自由的一件大事,多少是令人莫名其妙的。她在共青团北京市委、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和人民日报的经历,可能成为一些人极力反对她任职法大体育兼职教授的理由,好吧,她担任体育兼职教授难道不是回归本行?从前的经历无论成败,都是人生历练,难道那些经历成了刺在她身上的红字,从而不配与大学及其教授们为伍? 一个杰出运动员出任体育兼职教授,打翻了“学院派”的醋坛子,打翻了许多人心里存在的尊卑贵贱的五味瓶。运动员出身就是知识阶级对她关门不纳的理由,这里面有类似于门阀的玩意儿,一种把持了圈子门槛和话语权力的自负,一种“有我无他”的恨意。邓亚萍鲜明的体制内色彩,还可能触犯了某些人不便直言的对体制的疼痛神经,她成为借力打力的由头,成全抵制者的“自圣感”。有人就像以为大学或法大本来在体制之外似的,邓亚萍来了才被“污染”,这真是天大的误会,对邓亚萍又是何其抬举。 且看法大如何选择,是撕掉发给邓亚萍的聘书,还是由着要“逃离”的人走开。 (作者:刘洪波,媒体评论员) 本文刊载于《民生周刊》2015年23期,总第192期,12月14日出版 |
(责任编辑:本栏编审3) |